导读
在污水处理工艺中,外回流(污泥回流)是一项至关重要的操作,对于维持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提高处理效率具有重要意义。
外回流指的是将污水处理系统中的部分处理水从沉淀池或二沉池返回到前面的处理阶段,通常是指从二次沉淀池中沉淀浓缩后的污泥回流至曝气池的部分。其主要作用是维持曝气池内的悬浮固体浓度,从而保持一定的微生物浓度,有助于降解进入系统的有机物质,提高污水处理的效率。
污泥回流比是污泥回流量与曝气池进水量之间的比值,通常用R表示。计算公式为:
R = 回流量 / 进水量
此外,污泥回流比还可以根据悬浮固体浓度、污泥沉降比或回流污泥浓度和混合液污泥浓度进行调节。具体公式包括:
R·Q·Xr = (R·Q + Q)·X(根据悬浮固体浓度计算)
R = SV / (100 - SV)(根据污泥沉降比确定)
R = MLSS / (RSSS - MLSS)(根据回流污泥浓度和混合液污泥浓度调节)
其中,R为污泥回流比,Q为进水量,Xr为回流污泥浓度,X为混合液污泥浓度,SV为污泥沉降比,MLSS为混合液污泥浓度,RSSS为回流污泥的悬浮固体浓度。
固定回流比例法:设置一个固定的回流比例,将污泥以特定比例回流到生化池中。这种方法操作简单,但需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适当调整,以保持水质的稳定。
MLSS控制回流法:根据污泥浓度对回流比例进行调整。当MLSS浓度过低时,可以适当提高回流比例,增加污泥浓度;当MLSS浓度过高时,可以减少回流比例,降低污泥负荷。
DO控制法:根据生化池中溶解氧的浓度对回流比例进行调整。溶解氧浓度对微生物的生长和代谢有很大影响,通过控制回流比例可以保持其在适宜范围内。
SVI控制法:根据污泥的沉降性能对回流比例进行调整。当SVI值过高时,说明污泥沉降性能差,需要增加回流比例来改善沉降效果;当SVI值过低时,可以适当降低回流比例。
维持系统稳定:回流量应足以维持曝气池内的微生物浓度和污泥活性,同时避免过量回流导致能耗增加和处理效率下降。
适应水质变化:当进水水质发生变化时,应及时调整回流量,以保持系统的处理效果。
考虑能耗成本:在保证处理效果的前提下,尽量降低回流量,以减少能耗和运行成本。
在实际的工艺控制操作中,外回流比(污泥回流比)的正常控制值通常在30%\~70%之间,即回流的活性污泥混合液流量在曝气池进流污水、废水流量的30%\~70%之间。这一范围可根据具体处理需求和系统设计进行调整。
回流污泥浓度是影响污水处理效果的重要因素之一。它通常与污泥沉降指数(SVI)、污泥在二沉池中的停留时间、池深、污泥层厚度等因素有关。回流污泥浓度的计算公式为:
Xr = r · 10^6 / SVI**
其中,Xr为回流污泥浓度,SVI为污泥沉降指数,r为与污泥在二沉池中停留时间、池深、污泥层厚度等因素有关的系数,一般取1.2左右。
定期监测水质:通过定期监测进水、出水以及曝气池、二沉池中的水质指标,及时了解水质变化情况,以便调整回流量和回流比。
保持设备清洁:定期清理格栅池、沉淀池等设备,防止大颗粒杂质堵塞,影响后续处理流程。
控制溶解氧浓度:通过调整曝气量等方式,保持生化池中溶解氧浓度在适宜范围内,以保证微生物的活性。
注意污泥储存量:合理控制二沉池中的污泥储存量,避免污泥过多导致溢出或过少导致回流不足。
加强安全管理:操作人员应接受专业培训,了解设备操作流程和应急处理措施,确保安全操作。同时,应定期检查设备运行状态,发现异常及时处理。
综上所述,外回流(污泥回流)在污水处理中发挥着重要作用。通过合理设置回流量和回流比、采用适当的调整方法以及注意操作事项,可以确保污水处理系统的稳定运行和提高处理效率。